
南宋時,日本僧人榮西禪師(一一四一至一二一五年)兩度往中國留學,於一一九一年時把中國茶的種子帶回日本種植,積極提倡中國的飲茶文化,並以漢文撰寫了日本第一本茶書《吃茶養生記》,記載宋代的製茶法、點茶法和飲用茶的保健效用,奠定了茶末的飲用為日本茶道的主流。經榮西禪師的推廣下,日本的飲茶文化開始在民間普及,促使日後日本茶道文化的建立及蓬勃發展。
從南北朝(1336年)到室町中期(十五世記中葉),「鬥茶」的方法及茶亭幾乎完全模仿中國。室町中期以後,「鬥茶」的趣味也逐漸日本化,人們不再注重豪華,而更講究風雅品味,於是出現了貴族趣味的茶儀和大眾化的品茶方法。
到了室町末期,出現了一位茶道大師千利休,千利休創立了利休流草庵風茶法,一時風靡天下,將茶道發展推上頂峰,他強調茶室與所有茶具的調和、主客同心的理念,以「和敬清寂」四字總結茶道精神。日本的傳統茶道汲取了唐、宋時期的中國茶藝特色,再加以發揚光大,從而發展出一套具有獨特日本文化色彩的茶道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