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1月16日

胎土和型制隱藏歷史痕跡


        【文/攝影池宗憲】「時大彬款」是收藏家作為判斷的標準。然特別要注意的是出土的時間距今,會不會也有人按照這樣的款式模仿呢?這些疑問都是藏家應該分析比對。列出宜興壺的出土報告有圖像及文字紀錄,透露重要的意函:

一、當時宜興壺的燒製方法絕非現在的電窯或瓦斯窯,當時用的龍窯或稱蛇窯所留下的胎土,以及燒結溫度所留下窯口特質,是今人觀察的重點。

二、型制:在明清早期宜興壺的型制都以大型器為主。這當然是與當時期喝茶的特質有關。綠茶當道的品茗時段,用大壺來泡茶是最適宜。而今在台灣用的小型宜興器是否符合當時使用?這也是很重要的訊息。

近年來所謂的出水壺值得觀察,這些出水壺大抵都是十七世紀以降中國在外銷過程中船沉,由現代人用儀器打探潛打撈出水實務其可信度高,這些壺裡面留下線索更是收藏的重要證物。(十一月號藝術收藏+設計雜誌同步刊出,待續)

 
Clicky Web Analytic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