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3月7日

藏情賞緣:被遺忘的紫砂故事(三)

【台北訊】談起宜興壺興起,必然會提到羅桂祥博士,他傾盡全力向世界宣揚紫砂壺。而賦予紫砂壺美好型態,奠定紫砂壺收藏價值的莫過於是那些技藝精湛的製壺大師了。

高振宇是顧景舟的關門弟子,陶藝制壺方面也是頗有成就,以他的視角去觀察,看見顧景舟的紫砂壺作品多方面實現了在前人基礎上的超越,成為今人仰視的又一座高峰;裴石民與蔣蓉、吳雲根及王寅春同一輩,但與這些人相比,裴石民的作品一般人比較少去記錄到,由孫子裴峻峰紀錄這件事情非常有意義,經由裴峻峰的紀錄,看見了祖父的成就來自於對紫砂壺的熱愛和不懈的鑽研和探索,來之於對於生活的熱愛,對工作的一絲不苟。

若是沒有這些堅持著傳統技藝,努力尋求突破的製壺大師,一壺一世界的工藝呈現,宜興紫砂壺是走不到現今這樣的位置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書中最令人玩味篇章來自蔡惠鈞的專欄稿,文中提及普洱茶渥堆作法,普遍認為是中茶公司從1976年開始推行的方法,蔡惠鈞一文卻打破了這個既有的認知。渥堆工法的發想,是來自香港老茶人福華號宋聘嘜的創始人盧鑄勳,當年為趕製一批茶,研發出普洱人工發酵法,從未把配方據為己有,而是毫無隱瞞大方分享,讓普洱熟成工法輾轉四方,重新書寫普洱茶的歷史。
 
Clicky Web Analytic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