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用的這把洋桶壺遇熱後,米黃的段泥色澤轉為金黃,撫觸時因傳導性快極為滑潤,茶入壺內注水半筒分湯5杯,經過5次泡飲後茶湯趨淡;茶葉只用了5克,百年茶經過這把壺的解析,茶葉滑潤,纖維柔嫩,足以顯見當時茶質的精細,經過百年陳放越泡茶底仍見青春鮮活。
紫砂上層粉砂質沉積岩,主要有石英、黏土、雲母及赤鐵礦,燒結後原始團粒、黏土發生收縮形成孔隙,最後燒結仍保有氣孔,即雙重氣孔,具有保溫轉化茶單寧功效;段泥壺在清宮舊藏中,佔有三分之一,體現其胎土優勢。這把「貢局」款洋桶壺起源《陽羨茗壺系》中收林古度與俞彥為《陶寶肖像歌》做的七言詩所引起:「荊溪陶正司陶復」、「陽羨貢局,已創於明代」,彷若王室尊崇地位,當然貢局在明代並未真,倒是「貢局」自此被沿用。
如同貢局受愛壺者推崇,亦若愛茗者常以喝過百年老茶做為一種夢幻標誌?值得推敲的是:所謂百年老茶如何證明其身分?試以Formosa Oolong Tea當年外銷的一磅茶裝裡的臺灣烏龍,配百年歲月的洋桶壺,百年茶與百年壺的邂逅,帶來寬廣品茗知味,如是打開時空膠囊,對於沒有喝過的人,或者是喝過百年老茶的人,又帶來何種辨真偽的啟發?
收錄於【藝術收藏+設計2020年5月 #152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