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從壺身上拓下壺的身影?傳統拓印有「乾拓」和「全形拓」,乾拓其實就是先拿一支2B鉛筆,將宣紙粗面貼於壺身,鉛筆45度角貼於宣紙慢慢一層層塗黑,宣紙面因壺身字或畫鐫刻產生,凹凸不平鉛筆輕抹,達到黑底描白字的效果簡易有趣,開始輕壓出現淡灰後加層漸黑,簡單的壺身拓印就完成了!
如此方法不像傳統「全形拓」,需配合蓖麻油及墨粉材料,又要用艾草為載體的油墨,如是費功拓印效果清晰,惟步驟繁雜一般人不易完成。若想做簡易的拓印,不妨可以按照「乾拓」法:將壺的款識紋飾躍然於紙。
試以兩把壺實作:一為宜興窯國良款覆斗壺,長15.5公分,高8.5公分,壺身落「飲玉液,煩襟滌,東溪」,蓋款「國良」,底款「愙齋」。吳大澂(1835-1902)號愙齋,邀請俞國良(1874-1939)製壺,由趙松亭(號東溪)刻銘。這三大名家合力之作,正是壺因字而貴,因畫而名,三者互相輝映,互提升價值!
吳大澂號愙齋,同治七年進士,歷任廣東湖南巡撫,是清末大收藏家,精於金石和鑑賞。清光緒十九年(1893),趙松亭受吳大澂之聘,至吳府仿造古器。趙松亭歷觀吳大澄所收藏的鐘鼎古物及各種古陶瓷器,先摹仿古器,然後創製紫砂茗壺,足見趙松亭跟吳大澂做壺的過程非一般壺家可及。
傳世品中,有趙松亭署名刻款「東溪」者,均是他和壺家攜手合作壺,鐫刻用的款,如「愙齋款」、「東溪刻」。壺蓋「國良款」,「國良」就是俞國良,係晚清製壺高手。趙松亭和名家共製的壺,有機會經由親手拓下字跡賞其風雅之情,更做為鑑定比對重要依憑。換言之,拓下壺款和款識當可盡收兩相其美之功。一把壺的款識,做為鑑定是非常重要的,同時也可以比對這位製壺者當年所落款的印款,降低買到亂真品。
收錄於【藝術收藏+設計2020年6月 #153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