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11月19日

[茶職人專訪] 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 梁煌義②

【池宗憲台北報導】對於茶樹的照顧,他也有自己一種與自然為伍的概念。茶園旁堆滿了裝咖啡的麻布袋,這些麻布袋經過腐植以後,自然形成有機肥料,有別於其他人的做法。原本要作廢的麻布袋,可能要花錢請人回收,經過巧思,置放在茶園中經過陽光、雨水、土壤自然分解,形成養分,如同法國葡萄酒中提倡的自然農作。

台灣紅茶在魚池鄉的阿薩姆,和新的台茶18號分庭抗禮,梁煌義分析阿薩姆茶樹比較粗壯,生長期間短;台茶18號生長周期長,到了11月芽還是嫩的,採收季節也長,作為茶的品種又有一種特殊辛香滋味,成為台灣這幾年的新寵,不是沒有道理。未來台灣的紅茶雖然量不能夠跟印度、斯里蘭卡比,但精緻的茶將開啟一片天。

梁煌義自取為Assam,他在這塊土地埋下了未來美麗茶園的藍圖,看得到的是每一棵茶樹單株而產製的茶葉,這或許也是紅茶更精緻的希望工程。


台灣人品紅茶除了茶湯顏色好看,許多人也認為喝紅茶不傷胃,也帶來紅茶與下午茶各種點心的結合。

對於梁煌義的茶而言,他要求的是茶的自然生態,以及喜歡茶的人能夠與茶樹共生,一起建立台灣紅茶新的一片天。

日治時期的台灣紅茶曾經作為主力,由總督府帶了許多樹苗在台灣生根,如今許多人以為某一個區塊的紅茶作為送到天皇面前,其實當時在魚池鄉所送給日本天皇的茶,大抵都以優質上選的茶為選項。

梁煌義指著魚池的半山坡,一些茶園、檳榔樹或者是咖啡園,這樣交織而成的田園景觀,茶對他來講還是最好的風景。

 
Clicky Web Analytic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