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9月6日

茶韻連動 體味八然 林隆達書香啜茶①

書法出現飛白有張力,拿來跟品茶對照可有「火花」?一為味覺,一為視覺,就在書法家林隆達平日飲茶梗、喝紅烏龍、品高山烏龍茶和陳年普洱之間撞擊出茶與書法的連動:味覺具象化也可鋪陳於吳昌碩(1844-1927)、趙孟頫(1254-1322)的作品將五感流洩的意境,交融卻一點也不違和!


林隆達(1954-)曾任台灣藝術大學教授,為台灣重要書法家,五體兼擅,小楷尤精。他來自精研書道,謙稱隨便喝茶,然卻由茶和筆墨之間體味了三昧!

研究品茶者通常描述香氣的好壞,韻味的深淺。古詩中不乏以茶為題的佳作,如盧仝(795-835)〈七碗茶〉:「一碗喉吻潤,兩碗破孤悶,三碗搜枯腸,唯有文字五千卷,四碗發輕汗,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,五碗肌骨清,六碗通仙靈,七碗吃不得也,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。蓬萊山,在何處?玉川子,乘此清風欲歸去。」此詩生動描繪了品茶的層次感受,若以書法精神表現品茶滋味,又可勾勒何等獨特風貌?
林隆達認為將茶道經典如陸羽(733-804)的《茶經》、趙佶(1082-1135)的《大觀茶論》以書法呈現,書寫固然是一種藝術表現,卻只停佇表現,深層於用書法表現茶的韻味則會出現奇境:從墨色入手,如同飛舞般靈動,用草書恰如其分展現煙雲般的線條,從詩的意境出發,今人可聯結不同表現形式放入書法表現聯想,就如舞蹈家林懷民的「行草三部曲」。茶與書法相互影響,將茶的意境覓尋出書法不同字體內藏的蘊味。
當滾水注入茶壺,只見青煙縷縷,茶香四溢……。用文字描繪茶輕柔婉約,如同天際白雲似墨的暈染,層層疊遞的雲彩,品茗對茶味蕾碰撞的印象,隨後是舌尖齒縫間的生津餘香,最後是綿延不絕的尾韻,如是茶境又可見書墨境地?
◎收錄於【藝術收藏+設計2024年9月 #204】
 
Clicky Web Analytic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