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0年,故宮將白瓷印包壺列入宋代茶器行列,展場現場我向謝明良教授(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)提出展件說明不合理,我說明宋代泡茶用的湯提點作為水注,然後注入茶盞,以竹筅擊拂,印包壺形制應屬明清以後品茗注散茶沖泡之用,至今宋代的點茶法因電視劇《知否?知否?應是綠肥紅瘦》(2018)、《夢華錄》(2022)播出掀起風潮,宋代喫茶法用器不會是印包壺的造型昭然若揭。故宮印包壺為何「出包」?謝教授說明故宮舊藏的檔案就是這麼記載,因此沿用舊藏之名。又何以斷代為宋代茶器?皇帝藏物對於斷代的誤解,流傳至今引來後世熱議。
香港茶具文物館〈印包方壺〉原藏家羅桂祥(1910-1995)和編寫專書當時少了出土佐證,訂名後影響藏壺甚巨。舊版書籍於40年前出版,成為華人藏壺的重要典籍;2016年,我應邀擔任該館茶具外部審評,向當時的林雪紅館長反應,該館新版做了年代和製壺家修正。
對於時大彬的真品有很多議論,兩件出土傳世品佐證真實性,南京市博物館收藏1966年於南京中華門外發現嘉靖二十三年(1544)司禮太監吳經墓出土〈宜興窯紫砂提梁壺〉:「紫砂質,胎粗,壺身上有黏釉痕跡。圓形蓋,寶珠紐,蓋內作『十』字形狀,防止滑落。壺直口,弧肩,球腹,平底,細流,拱形提梁。流與腹銜接處以四葉柿蒂泥片粘接。提梁壺造型端莊,做工規整,是迄今為止第一件完整的帶有裝飾性手法的早期紫砂壺。」由壺表留有落灰效果,功能上壺器是用來煮水,或放入散茶泡飲品用。
清順治十一年(1654)隱元禪師(1592-1673)率弟子赴日,於日本寬文元年(1661)創建新黃檗山萬福寺,由他攜帶至日本的兩把宜興壺器,現藏於日本京都黃檗寺隱元禪師的藏壺〈大彬款紫泥大茶罐〉斷代有據,其高19.3公分,寬幅28.5公分,口徑9.6公分,腹寬17.8公分,重量1,320公克,壺身正面刻有三排豎行陰文行書:「茶熟清香有」、「客到門可喜」、「時大彬倣古」十五字,壺蓋內部另有毛筆墨書「世晉二號」四字,2018年該寺取出藏壺供我上手研究。
◎收錄於【藝術收藏+設計2025年1月 #208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