錫罐寫滿茶莊風華,錫罐撫平新茶的燥氣,帶來品茗溫柔的慈悲。錫罐器變化有著陳年悠悠,不論它的形式是方形圓形,簡單卻充滿歲月的美感,更成為收藏新寵,其中製錫大家沈存周(1629-1709)身價不凡(見表一)。
沈存周為名的拍賣在歷年來以風風火火,哪一件才是真的沈存周的作品就如同宜興壺裡的惠孟臣一樣,大體托款為多,加上日本煎茶道十分喜愛沈存周的錫器,日本委託中國潮汕製作的錫罐出現托款,藏者亦難分辨,然而拍賣場價卻連連拍出好價,近三年拍場的錫罐注入日本製錫名家(見表二)。
日本製錫名家,中國製錫大家沈存周,概因歲月使錫的器表養成的陳年風韻,現在人使用錫罐,除了老件以外,比較常見的是馬來西亞的錫罐。加了金屬原料,錫罐光亮如銀,錫的密合度增加了,外觀也好看,有鏤空雕花,跟舊器一比較,放茶的效果卻變化慢,少了平穩燥火的效果。
錫罐做為欣賞的角度,必須先認識製錫材料,有「響錫」、「花錫」、「硬頭黃」等,它的硬度有高低。對於一般初入者,買錫罐就要看它的氧化,有些氧化產生的紋樣,有許多的形容如芭蕉花、蒼蠅刺,名稱讓錫器深層幻化,帶來品茗視覺和使用跨越趣味。
錫罐除氧化造成的紋樣,帶來賞析的認同以及斷代的根據,想入市場拍賣者若見錫器老件過度擦拭,老件皮殼卻是如新?事實上錫皮殼是斷代依據,以此為觀新器、老件遭損買價就有區分,藏錫罐的實用才務實。
喝武夷茶或臺灣凍頂烏龍的愛茗者,將茶放入錫罐與不放入,比較兩款去燥變化的差異性,錫罐交纏茶的歡愉,帶來人與錫罐的對話,「凡茶宜錫,以錫為器,適用而不侈」是愛茗者看見錫茶罐的真趣味!
◎收錄於【藝術收藏+設計2025年2月 #209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