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3月20日

百萬身價!能治百病?清宮百年茶膏再現江湖③

 雍正七年(1729)開始進貢普洱茶直到清末,茶品沒發生大的變化,即「普洱大茶、普洱茶、普洱小茶、普洱女茶、普洱芽茶、普洱蕊茶、普洱蕊珠茶和普洱茶膏」,進貢的茶葉品類是這八種,目前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普洱茶文物一百多件,有團茶、茶餅、茶膏等,宮廷普洱提實物依據。

清代阮福(1801-1875)《普洱茶記》記載:「福又檢貢茶案冊,知每年進貢之茶,例於布政司庫銅息項下動支銀一千兩,由思茅廳領去轉發採辦,並置辦收茶錫瓶、緞匣、木箱等費。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鮮茶時,須以三四斤鮮茶方能折成一斤乾茶。每年備貢者,五斤重團茶,三斤重團茶,一斤重團茶,四兩重團茶,一兩五錢重團茶,又瓶盛芽茶、蕊茶,匣盛茶膏,共八色,思茅同知領銀承辦。」其中茶膏裝在「匣」中,當時清宮喝普洱是專款專用,在當地製好以後才轉送到宮廷裡面,當時規定:所買的茶採完的嫩芽作為貢茶之後,才能夠民間買賣。因此,普洱貢茶講究「五選八棄」,就保證了茶葉的品質。



清宮進貢茶膏的記錄,乾隆十三年(1757)七月十三日,貴州巡撫定長進貢為例來看,其貢品有「普洱大茶一百圓,普洱女茶一千圓,普洱蕊珠茶二千圓,普洱茶膏一百匣。」

乾隆二十四年(1759)閏六月十九日,雲貴總督愛必達進貢,其貢品單有「(交茶房)普洱茶膏一百匣」,這一百匣就是現在所見的包裝,進貢包裝講究也很實用。

從現存普洱茶膏,內部以竹片分割,竹片是雲南地方保存普洱茶膏時專用做法,不僅有利保存,長途運輸中可保持普洱茶膏的完整性,外傳有御茶房熬製茶膏,傳世包裝打臉了這種說法。

清宮奏銷檔紀錄:乾隆五十七年(1792)到光緒十一年(1885),近一百年裡的貢茶探見皇宮威權大小,以雲貴總督所進貢的普洱茶膏而言,乾隆朝進貢一百匣,到了光緒十一年剩五十匣。

茶膏的製法頗特別,100斤茶葉約可熬茶膏20到25斤,不添加其他東西,完全由茶葉熬煮。將茶葉煎熬出汁後,再放進布袋中壓榨過濾,然後由大鍋換中鍋,中鍋再換小鍋,一直濃縮到最後收膏,收到茶膏不老不嫩,拉膏起來不會斷、不黏手,再放進模子,技術不好就會燒焦,走味,這種在高溫進行所提煉的茶膏,讓茶方便飲用,就如同現在的即溶茶? 

清宮用茶膏作為宮中飲品,應是喝新鮮當季,如今藏放百年後來品頭論足?吻合可喝的古董說法!再由拍賣行情高漲更引發瘋茶膏熱潮,現今茶膏製法推陳出新:如噴霧乾燥、低溫萃取細胞破壁等,價格跟著水漲創高!

取百年茶膏和百年同慶、敬昌、龍馬同慶等號字級的相比滋味如何?我的品飲經驗,茶葉陳化的韻,煉熬茶膏更豐潤有味,茶膏堆砌宮廷名人光環,添加神奇功能,今人高價買新製茶膏,是歷史情懷?還是茶甘醇真味?

收錄於【藝術收藏+設計20253 #210


 
Clicky Web Analytic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