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4月16日
紫砂壺斷代好困惑 明辨款識泥料解迷思①
國內舉足輕重的收藏團體「清翫雅集」,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辦「藏珍—清翫雅集卅周年慶收藏展」展覽,期間出現了幾把宜興壺。說明時寫「清」或「清早期」?然其餘的藏品都寫得十分的詳實,「清」、「乾隆」、「雍正」等等。藏家的實力和博物館的專業,為何宜興壺的落款,在年代方面如此的保守?難道這些壺寫「清」,橫跨1644到1911年近三百多年的時間長河裡,就可以概約式說明這個藏品的年代嗎?
展品中說明:〈清早期京生款菱瓣朱泥壺〉、〈清早期無款葵帽隱士紫泥壺〉、〈清早期聖和紫臨堂款平蓋扁鼓朱泥壺〉及〈清早期哲如款方把朱泥壺〉。寫著是「清早期」,那麼「早期」指的是什麼樣的早期?清初康熙、雍正、乾隆前算是早期?這期間年代橫跨百年,宜興壺的斷代為何如此令人捉摸不定?
事實上,紫砂壺歷史傳承。大抵依據1931年《陽羨砂壺圖考》:「一年代統系,二壺藝列傳,三土質出產,四製工窰火,五賞鑒叢話,六前賢文翰,七時人題詠,八名家傳器,九雅流傳器,十待攷傳器,十一別乘傳器,十二附紀傳器」以此條列宜興壺家鑑賞收藏另參酌及日人奧玄寶(1836-1897)明治七年(1874)編著的《茗壺圖錄》,按照製壺者編列壺的身世評價,然而傳世壺家諸多托款,壺製成年代就更抓不準了!
如「惠孟臣」、「孟臣」指的是清初的製壺大家,可是到今天看到大量「惠孟臣」或「孟臣」的款識?何者為原創,哪把壺是現代仿清代,常令藏者難以定論!
換言之,完成於乾隆時期或清晚期或民國的壺,只要形制完全如出一轍,落同樣「孟臣」或「惠孟臣」款;但時間差卻長達一百到兩百年。
職是之故,以款識當判斷的製壺時間,易誤入時間迷陣,壺價波動亦受牽動,斷代模糊,製壺家是誰?很難驗證。
◎收錄於【藝術收藏+設計2025年4月 #211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