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家古壺身價亦不凡(見表1),市場流通熱絡。「曼生」指陳曼生(1768-1882),他曾任江蘇溧陽兩任縣令,餘暇與宜興製壺藝人楊彭年合作設計「曼生十八式」壺樣,由楊彭年製作,將他的詩文、書法、篆刻施于紫砂壺上,紫砂「壺隨字貴,字隨壺傳」,開創文人參與紫砂的黃金時代。
謝瑞華在《我們的故鄉宜興》提到:「『曼生壺』有它與眾不同的風格,通常壺底有『阿曼陀室』印,壺柄下有『彭年』小章,壺身有曼生或他幕客的銘文。上海博物館的『曼生壺』上面刻了『四千六百一十四號』,香港藝術館的『曼生壺』卻刻了『茗壺第一千三百七十九』,壺底有十五個曼生朋友的名字,他們在『嘉慶乙亥秋九月』在曼生衙門裡品茶,用這個壺作為紀念。」陳曼生壺量編號四千多,真的可以完成這麼多把壺嗎?
謝瑞華著《宜興陶器》中,列出她整理的曼生十八式壺形。與《陽羨砂壺圖考》中的二十六件壺名來對照,有十件壺形基本上相符,另外不符的八件加上成了三十四件不同式樣的曼生壺了。謝說看過上百支的壺;但其實他也不能夠確定哪一把為真,這是十分有良心的說法;但對於廣大的壺迷而言,視曼生壺為夢幻逸品,究竟何者為真?就成了手上有都信真品,價格節節上揚看出市場就追捧的熱潮!
◎收錄於【藝術收藏+設計2025年4月 #211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