考證讓藏壺的人產生幻滅?藏壺愛聽動人的故事,造就落款和斷代的迷陣,鑑壺斷代得靠壺本體──「土」。
宜興土的特性,具有雙球性結構,胎土中含有礦物成分,如:雲母、石英、鎂、莫來石。宜興礦的紫砂泥成分不同,又經過泥調製,加上燒結溫度變動,增加辨識難度,惟燒結出溫度是可信指標:宜興壺若用龍窯燒製,燒結的溫度攝氏1280度為上限,泥料不論是朱泥、緞泥或紫砂,可聽聲音辨別,若發出瓷器高音頻殘響不合理,宜興陶的殘響不似瓷,若此係今日用電窯燒製。
宜興的陶土品類繁多,1990年宜興境內勘察發現各類陶土礦床(點)102處,其中夾泥礦28處(均有紫砂夾雜其中),白泥礦36處,嫩泥礦21處,紫紅泥和小紅泥礦12處。甲泥和紫砂泥的礦床分佈於黃龍山,是市場標榜的上等泥料,古壺名瓷家大抵以用此礦為傲。
黃龍山陶土光彩天青色,燒成後呈現黯肝色,邵大亨(1796-1872)作品愛用款落「大亨」或「邵大亨」的壺時,先用泥料推敲作為鑑真第一步(見表2)。
表列邵大亨行情由千萬元躍升億元行列,壺檢視斷代更應審慎!列舉二大名家壺見身價不凡,宜興壺礦土不同壺體大小亦有連動,抓住重點買錯壺不會有。
台灣藏家愛朱泥壺是泥中泥,產自嫩泥礦層底部,礦土呈橙黃色,燒成為朱泥色,朱泥土細不含砂質,可塑性高,但支撐強度不強,不宜燒大件的作品。同時朱泥壺燒結膨脹細緻,常在壺身出現波浪紋這細節是辨識朱泥要訣。
藏宜興壺的口訣:一土、二型、三名、四價。土在第一位,造型誰做的?價位四方角度環環相扣,斷代就會明確,含糊斷代「清」、「清早期」就不會出現。
◎收錄於【藝術收藏+設計2025年4月 #211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