銅胎、金胎外,宜興胎、瓷胎壺以菊瓣成為皇室最愛。《清宮內務造辦處檔案》紀錄一件菊瓣壺:「雍正七年八月初七日,據圓明園來帖稱,潤七月三十日郎中海望持出菊花瓣式宜興壺一件,奉旨:作木樣交年希堯,照此款式作鈞窯,將霽紅、霽青釉色燒造。」宜興壺為本,官窯複燒,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這件〈清雍正窯變菊瓣式扁壺〉雖是瓷胎儼然是宜興菊瓣壺的翻版。
菊瓣壺的形制係筋紋壺,又稱「筋囊壺」,其「筋」為「骨」,表現收勒之力;「囊」為「氣」,表現鼓脹之力;壺體內外皆為筋囊,筋囊構成生動流暢,壺口與壺蓋筋囊上下對應、連接嚴密,體現精巧和秩序,藏家獨好壺身骨氣,用來泡瀹可見茶湯溫柔回報。
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清初〈宜興窯惠孟臣款紫砂菊瓣壺〉:高4.7公分,口徑3.5公分,足徑3.8公分。壺體為八道凹筋菊花式,花口,圓腹,直流,環柄,蓋以臥獅為鈕,獅前爪壓繡球,獅尾獸毛清晰可見。壺蓋內鈐行書「水平」二字,壺底鈐長方篆書「荊溪惠孟臣製」六字印章款,此壺胎薄體輕,砂質極細,小巧玲瓏。「惠孟臣」係壺大家,後世傳品大多托款,難斷真偽,如何斷菊瓣壺優劣?壺身囊紋凸起,壺內必有凹壑對應,顯由手工捏製,非模具壓製成型。
清初吳梅鼎(1631-1700)《陽羨茗壺賦》以「菊入手而凝芳」形容菊瓣壺簡潔凝煉,令人遐想,若入手瀹茶,茶煙裊繞,清香四溢,映照「採菊東籬下,幽然見南山」詩意盎然,就在賞壺品浮現菊花高雅聖潔,隱修淡泊意象。
浸淫式品茶由賞壺入眼:先明白菊瓣壺深邃紋樣含意,而後想望品用清宮貢茶,〈康熙朝宮中奏摺檔〉紀錄了宮中進貢的茶有:福建武夷山產的「巖頂新芽」、江西產的「林岕雨前芽茶」和雲南的「普洱茶」及「女兒茶」,武夷巖頂新芽……。今人有幸品貢茶,其間岩茶正當紅,正岩茶岩骨花香,如牛欄坑肉桂稱「牛肉」,馬頭岩叫「馬肉」茶名奪目;同出雲南大茶山的普洱茶和女兒茶,今人當可喝的古董身價不凡,康熙皇帝是品茶高手,惟不知普洱陳放後竟有今日身價!
◎收錄於【藝術收藏+設計2025年4月 #211】